南烛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.

百科:南烛(拉丁学名:VacciniumbracteatumThunb.)杜鹃花科,越橘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可达9米;分枝多,老枝紫褐色,无毛。叶薄革质,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,有花多数,苞片叶状,披针形,花梗短,花冠白色,花丝细长,花盘密生短柔毛。浆果熟时紫黑色,花果期6~10月。 分布东南亚,南至南太平洋的新赫布里底群岛,北经越南、缅甸、达琉球群岛及小笠原群岛,西至印度(南部)。中国主要分布于华东、华南,仅少数分布至西南。 枝叶有止泄除睡,强筋益气力。子亦有强筋益气,固精驻颜。
介绍: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2~6(-9)米;分枝多,幼枝被短柔毛或无毛,老枝紫褐色,无毛。 叶片薄革质,椭圆形、菱状椭圆形、披针状椭圆形至披针形,长4~9厘米,宽2~4厘米,顶端锐尖、渐尖,稀长渐尖,基部楔形、宽楔形,稀钝圆,边缘有细锯齿,表面平坦有光泽,两面无毛,侧脉5~7对,斜伸至边缘以内网结,与中脉、网脉在表面和背面均稍微突起;叶柄长2~8毫米,通常无毛或被微毛。 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,长4~10厘米,有多数花,序轴密被短柔毛稀无毛;苞片叶状,披针形,长0.5-2厘米,两面沿脉被微毛或两面近无毛,边缘有锯齿,宿存或脱落,小苞片2,线形或卵形,长1~3毫米,密被微毛或无毛;花梗短,长1-4毫米,密被短毛或近无毛;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,稀近无毛,萼齿短小,三角形,长1毫米左右,密被短毛或无毛;花冠白色,筒状,有时略呈坛状,长5~7毫米,外面密被短柔毛,稀近无毛,内面有疏柔毛,口部裂片短小,三角形,外折;雄蕊内藏,长4-5毫米,花丝细长,长2~2.5毫米,密被疏柔毛,药室背部无距,药管长为药室的2~2.5倍;花盘密生短柔毛。 浆果直径5-8毫米,熟时紫黑色,外面通常被短柔毛,稀无毛。花期6~7月,果期8~10月。 该种分布至云、贵高原及台湾,植株上出现了一些变异:花序各部分毛变少甚至近于无毛;苞片变小。
分布:产中国台湾省、华东、华中、华南至西南。分布朝鲜、日本(南部),南至中南半岛诸国、马来半岛、印度尼西亚。模式标本采自日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