巢蕨Neottopteris nidus (L.) J. Sm.

百科:巢蕨(学名:Neottopterisnidus(L.)J.Sm.)是铁角蕨科,铁角蕨属中型附生草本植物。植株高可达1.2米。根状茎木质粗短直立,鳞片蓬松,线形,先端纤维状并卷曲,边缘有几条卷曲的长纤毛,膜质,叶簇生;浅禾秆色,木质,上面有阔纵沟,表面平滑而不皱缩,叶片阔披针形,叶边全缘并有软骨质的狭边,叶厚纸质或薄革质,孢子囊群线形,叶片下部通常不育;囊群盖线形,宿存。
分布于中国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、西双版纳、西藏。也分布于斯里兰卡、印度、缅甸、柬埔寨、越南、日本(琉球)、菲律宾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、大洋洲热带地区及东非洲。成大丛附生于雨林中树干上或岩石上,海拔100-1900米。本种在栽培状态下,其根状茎有时不盘集成鸟巢状。
巢蕨孢子叶簇呈鸟巢状,叶色终年碧绿光亮,为著名的附生性观叶植物,常用来制作吊盆观赏,作为宾馆、庭院的装饰,在南方庭院中,常悬挂室外棚架和林下。
(概述图参考来源:中国自然标本馆)
介绍:中型附生草本植物植。株高1-1.2米。根状茎直立,粗短,木质,粗2-3厘米,深棕色,先端密被鳞片;鳞片蓬松,线形,长1-1.7厘米,先端纤维状并卷曲,边缘有几条卷曲的长纤毛,膜质,深棕色,有光泽。
叶簇生;柄长约5厘米,粗5-7毫米,浅禾秆色,木质,干后下面为半圆形隆起,上面有阔纵沟,表面平滑而不皱缩,两侧无翅,基部密被线形棕色鳞片,向上光滑;叶片阔披针形,长90-120厘米,渐尖头或尖头,中部最宽处为(8-)9-15厘米,向下逐渐变狭而长下延,叶边全缘并有软骨质的狭边,干后反卷。主脉下面几全部隆起为半圆形,上面下部有阔纵沟,向上部稍隆起,表面平滑不皱缩光滑,暗禾秆色;小脉两面均稍隆起,斜展,分叉或单一,平行,相距约1毫米。叶厚纸质或薄革质,干后灰绿色,两面均无毛。孢子囊群线形,长3-5厘米,生于小脉的上侧,自小脉基部外行约达1/2,彼此接近,叶片下部通常不育;囊群盖线形,浅棕色,厚膜质,全缘,宿存。
分布:分布于中国台湾、广东(珠江口沿海岛屿、惠阳、阳春)、海南(儋县、琼中、白沙、保亭,崖县)、广西(瑶山、龙津、那坡)、贵州(安龙)、云南(河口、金平、思茅、西双版纳(勐海、景洪)、澜沧、昌宁、绿春、福贡、永德、盈江、贡山)、西藏。也分布于斯里兰卡、印度、缅甸、柬埔寨、越南、日本(琉球)、菲律宾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、大洋洲热带地区及东非洲。模式标本产地:爪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