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Cav.

百科:牛膝菊(拉丁学名:GalinsogaparvifloraCav.)是菊科,牛膝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,高可达80厘米。茎纤细,叶对生,叶片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,有叶柄,头状花序半球形,有长花梗,总苞半球形或宽钟状,总苞片外层短,内层卵形或卵圆形,舌状花,舌片白色,筒部细管状,托片纸质,瘦果常压扁,7-10月开花结果。
原产南美洲,分布于中国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西藏等省区。生林下、河谷地、荒野、河边、田间、溪边或市郊路旁。
该种全草药用,有止血、消炎之功效,对外伤出血、扁桃体炎、咽喉炎、急性黄胆型肝炎有一定的疗效。
(概述图参考来源:中国自然标本馆)
介绍:一年生草本,高10-80厘米。茎纤细,基部径不足1毫米,或粗壮,基部径约4毫米,不分枝或自基部分枝,分枝斜升,全部茎枝被疏散或上部稠密的贴伏短柔毛和少量腺毛,茎基部和中部花期脱毛或稀毛。须根发达,根系分布于20-30厘米的表土层,近地的茎及茎节均可长出不定根。主茎节间短,茎基部粗0.4厘米,侧枝发生于叶腋间,生长旺盛,节间较长,每片叶的叶腋间可发生1条以上的侧枝。
叶对生,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,长(1.5)2.5-5.5厘米,宽(0.6)1.2-3.5厘米,基部圆形、宽或狭楔形,顶端渐尖或钝,基出三脉或不明显五出脉,在叶下面稍突起,在上面平,有叶柄,柄长1-2厘米;向上及花序下部的叶渐小,通常披针形;全部茎叶两面粗涩,被白色稀疏贴伏的短柔毛,沿脉和叶柄上的毛较密,边缘浅或钝锯齿或波状浅锯齿,在花序下部的叶有时全缘或近全缘。叶及茎的表面覆盖稀疏的短茸毛。瘦果,长1-1.5毫米,黑褐色。
头状花序半球形,有长花梗,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花序,花序径约3厘米。总苞半球形或宽钟状,宽3-6毫米;总苞片1-2层,约5个,外层短,内层卵形或卵圆形,长3毫米,顶端圆钝,白色,膜质。舌状花4-5个,舌片白色,顶端3齿裂,筒部细管状,外面被稠密白色短柔毛;管状花花冠长约1毫米,黄色,下部被稠密的白色短柔毛。头状花序,有花梗,舌状花5个,舌片白色,雌性,管状花黄色,两性。
托片倒披针形或长倒披针形,纸质,顶端3裂或不裂或侧裂。瘦果长1-1.5毫米,三棱或中央的瘦果4-5棱,黑色或黑褐色,常压扁,被白色微毛。舌状花冠毛毛状,脱落;管状花冠毛膜片状,白色,披针形,边缘流苏状,固结于冠毛环上,正体脱落。花果期7-10月。
分布:分布在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西藏等省区。原产南美洲,在中国归化。国外主要分布于热带美洲,在欧洲及前苏联,这个种也有归化。